EN
2021年春季学期12bet手机端app官网博士生最终学术报告

<刘子>及其作者研究》

姓名:杜子臻 学号:2013370024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孙明君

  员工的论文题目为《刘子》及其作者研究。

  第一章为序论,说明本文尝就《刘子》成书时间、作者问题、刘昼生平等三方面,延续《刘子》作者为北齐刘昼的讨论。

第二章为《刘子》的成书时间,从《刘子》反映的制度、思想与用词,论证《刘子》很有可能是北齐时代作品。就《刘子》成书时代分析,指出《刘子‧贵农》反映了正月天子籍田于东郊的礼制,根据应是北齐天保二年正月文宣帝高洋于东郊籍田。《刘子‧和性》的天灾专指水旱失收,并以西门豹为事例,可对应北齐文宣帝曾祈雨不成破坏西门豹祠冢。《刘子命相》、《刘子审名》与《刘子鄙名》的主张,亦与北齐思想相符。《刘子命相》的“机妙”及《刘子惜时》的“休明之世”,有北朝用语特色。

第三章为《刘子》的作者问题,从《刘子》的著录和思想,论证《刘子》为刘昼所写的可能,较南朝梁刘勰大。就《刘子》作者问题分析,提出唐代袁孝政《刘子》注序说的不是刘昼播迁江表,而是《刘子》流传到南朝梁,袁孝政的说法与刘昼本传没有矛盾。《刘子》与《文心雕龙》的古乐曲排序不同。《刘子文武》的“文”是制礼、修礼乐的儒士,而《文心雕龙程器》说的是文士。《刘子》与《文心雕龙》就“形器易写”、如何知人、才学关系,都有相反看法,较难相信出自同一作者。《刘子九流》不提佛家,《刘子》在形神问题上,与佛教思想有抵触,《刘子正赏》以赋来代表文,与刘昼反佛和学赋的事迹相合。

第四章为刘昼事迹辨析,通过考据刘昼事迹,回应以刘昼生平证明刘昼不是《刘子》作者的说法。通过分析刘昼事迹,提出刘昼应在东魏武定三年向高欢上书。刘昼批评有人借佛教避役,同时回应了冀州的户口问题,反映刘昼希望入仕。刘昼在北齐时没有反佛行为,以《刘子》没有反佛思想否定刘昼为作者的说法难以成立。通过分析刘昼《六合赋》的评价,指出“古拙”并不能概括刘昼的文风,《六合赋》行文“古拙”,出于刘昼以集句形式创作,较难据此否定刘昼作《刘子》的可能。刘昼有主动求仕,与李铉、宋世良、魏收、邢子才等人交流,与《刘子》积极求仕的内容没有矛盾。

第五章为刘昼行年考及其他。第一部分为刘昼行年考,第二部分为刘昼的记载问题及本传解读。本文就李铉教授刘昼《三礼》、刘昼担任宋伯宗博士、李玙以刘昼应诏,以及河南王高孝瑜召见刘昼的时间,提出了新的意见,亦就刘昼的生卒年补证。通过解读本传提到的“暑月唯著犊鼻裈”和“博物奇才”,指出刘昼未能入仕,亦与衣着不合礼度有关,而刘昼受魏收的影响,所以不第后选择写赋,而自称刘昼“博物奇才”,则是想以自己的作品,与魏收《魏书》相比。

选题有学术意义,在重要问题上有推进。可准备进入答辩。

 

阿马蒂亚•森基于可行能力的正义理论研究

姓名:李娴静 学号:2014311622 专业:哲学 导师:万俊人

论文对阿马蒂亚•森基于可行能力的正义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选题重要,结构严谨,主体部分已完成,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在章节划分、论证深化(第四章后半部分)两方面有待改进。

 

《北宋表启研究》

姓名:张正 学号:2014311636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刘石

    在宋代文学以及中国古代骈文研究领域内,北宋四六文是其中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的一个课题。实际上,在北宋作家文集中,制诏表启等应用类文字的整体数量与诗、词或其他散文类作品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无疑是北宋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宋四六文所涉及的众多文类中,表、启是彼时文士使用频率最高,作品数量最多,亦最能反映宋四六之创作技法与整体风格的两种体裁,本文特选择此二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历史传承、写法特色、发展脉络及后世影响等问题的探讨,全方位展现北宋四六文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除首章绪论及末章结论外,论文第二章主要研究两汉至五代表启作品的发展流变过程及其写法、风格等对北宋表启写作的影响,并通过对唐代律赋经常使用经典成句进行对仗这一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对北宋表启“好用成句”写法特征之形成的促进作用。第三章主要研究北宋表文的相关问题,按照时间顺序,以作品分析为主并结合相关材料,对北宋前期表文的“复古”倾向,中期表文之骈散互融以及“古语切对”与“指事造实”的融合,晚期表文以长联叙事论理及“全文长句”的流行,末期表文“技术化”的写作特征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主要研究北宋启文的相关问题,通过分析相关作品,发现北宋前期作家多在贺、谢类启文中使用人物事典,以古喻今;而在撰作上启时则更习惯使用成句语典,展示才学。北宋中期启文与表文同样体现出骈散互融的特征,在保证表情达意顺畅自然的同时,适当融入事典、语典,使启文既流畅雅健,又不失精妙别致。而北宋后期启文则常可见化用杜诗、韩文经典篇目中的语句以入文者。第五章主要研究南宋文人对北宋表启的接受,通过分析南宋笔记与四六话类著作对北宋四六表启之“妙联警句”的摘引与评论,以及理学家对欧、苏表启的推崇,展现南宋文人在接受北宋表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针锋相对的主流观点。而《宋文鉴》、《播芳大全》、《四六丛珠》、《翰墨大全》等南宋重要文章选本及四六类书对北宋表启作品的采择与选录,无疑也是南宋文人对北宋表启接受情况的直接反映。

论文基本完成,预答辩委员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可对之进行修改补充。

 

 

《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关系研究》

姓名:张墨研 学号:2014311637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罗钢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为主题,以晚近的学术史的前沿问题为缘起,从学术史以及其中最具理论张力的论争史为着眼点,对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之间发生的论争进行学理批判以及史论结合的分析。

论文话题非常前沿,具有新意,论文整体完成情况良好,字数约27万字,内容较为丰富,研究者阅读量较大,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需要在章节逻辑和细节方面进行加强,如《后殖民气息》这一章题目须再考虑。(吴琮)第三章中关于抽象劳动的讨论可做进一步扩展;有一些较长注释可考虑整合到正文之中(徐敏)。摘要尚不够理想,要能够集中反映论文主要内容(张海明)。一些地方语言过于简洁,容易造成歧义;目录和框架须要仔细斟酌,以体现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不同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以体现内在逻辑。

 

《认知诗学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凯撒人格研究》

姓名:周斌 学号:2014311653 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导师:封宗信

本研究在认知诗学视角下,对莎士比亚笔下凯撒的人格及其塑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通过分析戏剧《凯撒》和其他多部莎剧中的五类评价话语,探索“凯撒人名符号化”现象,研究揭示了莎士比亚笔下凯撒的人格、时人和后人对凯撒的不同评价以及“凯撒”由专名向文化符号的转变分别指向的凯撒形象;凯撒形象的复杂性根源是莎士比亚对文学规约的充分运用;不同凯撒形象互相观照,有助于以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凯撒形象为基准,构建出一个更接近真实凯撒的凯撒形象。本研究对《凯撒》研究和莎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显示了认知诗学在文学批评中的解释力,肯定了文学的认知功能和史学功能。

专家组一致认为本研究结构清晰,论述详实,语言流畅,符合学术规范;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均有较高创新性。但还可进一步改进该论文:首先,进一步整合各种理论方法,突出其与“认知诗学”的主次关系;其次,弱化过于肯定的表述,突显研究者的研究过程。综上,答辩委员会投票后同意该论文通过预答辩并送审。

 

《东晋建国历程新探》

姓名:赵冰锋 学号:2014311662 专业:中国史 导师:王晓毅

该文以统治地盘之取得以及扩张为内容线索,分三个阶段探讨了东晋的建国历程问题。第一个阶段是永嘉元年至永嘉四年,属蛰伏阶段,王导、司马睿渡江之所以能在江东迅速打开局面,主要是暗中利用了主公司马越与江东士族的矛盾;到了永嘉四年底、五年初跨有江西之际,这时可以说是转折阶段,江东王、马开始跟主公司马越公然抢地盘,在政治上由附庸走向自立,而跨有江西又获得了吴亡后内徙当地的这支善战斗之吴人群体力量;第三个阶段从永嘉五年年中到太兴二年平定荆州,此期属于比较纯粹的王朝统一战争阶段,江东当局开启了一系列西征上游和经略南北的军事政治行动,最终取得了东南半壁江山。

论文整体已经较为成熟,科研水平较高,尤其是不迷信权威,能在陈寅恪、田余庆等名家观点外自成一家之言。

改进意见:

1、摘要、绪论有点粗糙。

2、个别之处句子有点口语化和情感色彩较重。

3、再核对一遍格式、引文。

 

清华简伊尹五篇文献综合研究》

姓名:荆铃铃 学号:2014311666 专业:中国史 导师:李守奎

伊尹乃商代名臣,在殷商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可惜流传下来的相关传世文献十分稀少和零碎,而新出清华简已发表五篇与伊尹相关的珍贵文献,对伊尹其人、伊尹故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五篇清华简相关伊尹文献进行了综合研究,在回顾传世文献与甲骨文所见伊尹资料的基础上,对五篇文献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文本整理,然后针对五篇文献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尹至》、《尹诰》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啻门》《汤丘》的表现形式和“气”、《赤鸠》中的神话因素和“小说家言”的关系等重要论题进行了辨析探讨。最后则综合分析了伊尹和商汤在传世和出土资料中的记载,认为君臣二人的形象与史实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增饰和衍变,究其实,乃周人的政治理念和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诉求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下了较大功夫,对文本整理及文本意义进行了较深挖掘,创获不少,是一篇较为成功的博士论文。当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如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进行表述,第一章第二章似合并论述更为合理,第三章“简注”的写法应该进行调整,第四章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应更审慎,第六章“小说”的论述应再深入思考。另外,有部分错别字,引文格式要调整,论文存在前后矛盾之处,部分语句没写完等等,需要仔细修改。此外,在论述时应首先夯实基础,界定概念、确定文本年代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论述。

 

 

 

 

 

《利科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姓名:成威华 学号:2014311668 专业:世界史 导师:彭刚

1论文基本框架已形成,尤其是主体部分基本完成,答辩委员认为基本达到要求。

2:报告人陈述清晰,获得答辩委员认可。

3:修改意见已较为清晰,报告人可望按修改意见完成修改任务。

 

论约翰·麦奎利的自我观

姓名:翁华 学号:2015311639 专业:哲学 导师:田薇

该论文探讨的是约翰·麦奎利的自我观。作者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自我是如何克服疏远或异化,如何实现其最本己的可能性,如何成为一个“人格”这个目的的?论文共包括七章。论文的构思比较清楚,内容很充实。思考非常深入和到位。问题非常好。作者阅读了丰富的材料。

改进意见:格式需要再做调整,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要作过大的断言。需要解释现代语境中的自我与哲学史中的自我的区别。建议参考《自我的根源》(查尔斯·泰勒 著)一书。建议简化标题。论文的结构要调整好。问题要突出。参考文献偏少。论文的写作要论证,少罗列。

 

高居翰的中国画史观研究》

姓名:刘扬 学号:2015311642 专业:哲学 导师:肖鹰

刘扬的论文以高居翰对文人画的讨论为线索,在梳理高居翰对文人画标准的质疑与批评的基础上,分析高居翰中国画史书写的研究方法,对该研究方法在中国画史研究中的适用性展开了讨论。该文符合学术规范,对高居翰的文人画研究作出了详细的述评。该文需进一步突出问题意识,将研究聚焦于高居翰的文人画史观本身的研究上,同时丰富研究案例,在高居翰之于中外学界的不同影响等方面作出论述。

 

《中国现代文学的“希伯来精神”——基于殖民话语的阐释》

姓名:刘君君 学号:2015311651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罗钢

内容简介:论文主体部分对殖民话语的议题,即文化身份,种族,性别等不同论题作阐释。

问题:论文标题是否需要进行缩减,论文主体第二章结构松散,请老师帮忙提炼一个线索,希伯来精神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是否交代清楚。

老师1:可将题目引号去掉,论文角度新颖,突破了以往影响研究的视野。论文分析具体深入,对于作家的具体分析细致深入,论文基本站得住脚。问题:某些论述主观主义色彩比较浓厚,有些断定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二十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被文章忽略,这个运动与论文题目有密切关系,应加以考察,可以加入第二章作为背景加以研究,燕京大学作为当时的基督教阵地可以在论文中加以考察。

老师2:某些章节标题例如殖民地需要调整,副标题殖民话语应更加深入贯彻在某一章的内容中。

老师3:希伯来精神在现代文学中体现得不够彻底,个别表述需要调整。

老师4:殖民话语角度重新审视是本文的亮点,也是容易被诟病的地方。

 

 

《革命与婚姻——以解放区文学为例》

姓名:魏妙 学号:2015311652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罗钢

该研究以解放区文学的婚姻叙事为中心,探讨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在“婚姻”这一中介性视野下,该研究的总体问题意识在于,突破目前学界关于妇女解放的“性别”与“阶级“的二元论,将革命与女性的关系放置在一个具体的场域中去考察,对农村新女性主体的生成及其家庭中的性别权力的变化做 出具体的、动态的考察与阐释,同时揭示了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法律实践之间的联动关系,该研究在文学史、社会史等视野的交汇中,对革命改造婚姻,农村新女性的主体生成以及新式家庭关系的构建三大关键问题进行整体把握。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扩充,例如加上叙事民歌等等。与此同时,需要对作品的形式特征做一些说明,补充形式的社会学意义,引入一些理论分析,在文章语言方面还可以更生动一些。

 

《南宋古文选评本研究——以<古文关键><崇古文诀><文章轨范>为中心》

姓名:王春燕 学号:2015311656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谢思炜

本文以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部古文选评本,即吕祖谦《古文关键》、楼昉《崇古文诀》、谢枋得《文章轨范》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文艺学和文章学的主要研究方式,对三部古文选评本的版本系统、选文倾向和评点体系分别进行了仔细考索。三书分别以清冠山堂本、宋刻不分卷本、日本嘉永六年本为最精善本。《古文关键》专选唐宋八家议论之文,《崇古文诀》兼收并蓄,文学性突出,《文章轨范》展现出清晰的为文进阶路径,三书的选文各有倾向。在评点上,吕祖谦创造性地在选文中使用“侧点”“侧抹”“界画”三种符号,并以首批和旁批(夹批)形式,随文总结出大量的行文体式和法则,就文立体,通过对“意”的评点,构建对文章结构、关键的评价和写作体系。楼昉继承师说,增加“侧圈”符号,又推阐加密,将仅用于议论文结构的评点方式扩展到所有文体。谢枋得在前两人的基础上又增加“卷批”以明确每卷的选文倾向,在符号上增加“横截”来进行细目分层,但其圈点符号使用泛滥,已暗寓评点形式的后世遭际。在评语上,谢氏总结吕祖谦与楼昉的评点术语,形成“篇法、章法、句法、字法兼备”的“叠山法”,其评点体系完备,文法评点至此形成基本套路。

综合三部古文选评本的版本源流和评点内容可见,南宋的古文评点,不同的版本之中呈现出明显的版本差异,如评语形式的整体变动,评语文字的增删修改,评点符号的有无多寡、形状变化,以及评点位置的移动变化等。细节的变动关系到版本的评点面貌,也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并最终影响到对评点价值的判断。在内容上,三个选评本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种前后相继而各有开拓的状态,为南宋文章学提供了丰富的选文资料和评点术语。在横向上,《古文关键》起承转结的评点结构,对南宋的时文程式化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而时文评点的固定术语,又出现在《文章轨范》的评语之中,时文与古文之间,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场域,共同影响着后代数百年来人们对于每一篇具体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同意提交答辩。

 

 

《接受与改写:东渡日本的孝子传》

姓名:刘新萍 学号:2015311669 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导师:隽雪艳

 

在中国已经散佚的《孝子传》,在日本保存了两种版本,即阳明文库藏《孝子传》以及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清家文库藏船桥本《孝子传》。刘新萍论文主要研究两《孝子传》在日本的传播问题,重点考察两《孝子传》成书时间、传入日本的过程、以及对日本文学、文化产生的影响。

论文指出《孝子传》对日本中古、中世时期的教育、佛教以及文学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东亚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俗文学在东亚传播的案例,《孝子传》一直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使用文献学、比较文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佛教文献、童蒙书、说话文学等各种类型的文献与《孝子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基本厘清了《孝子传》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脉络。但是,论证的过程比较粗糙简略,分析不够客观详细,论文格式还不够严谨。尤其是关于俗字的研究部分立论基础薄弱,论证不足,还需进一步修改。

论文整体无政治立场问题,符合学术规范,创新性显著。经讨论认为,本论文需要充分修改时间,建议修改三个月至半年,修改后重新提交的论文需要由导师组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方能进入论文评阅阶段。

 

《中美语言学博士论文英语摘要中词块对比研究》

姓名:包凯 学号:2105311670 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导师:刘梅华

包凯同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在2021221日于文南楼116会议室举行。包凯同学就博士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创新性等问题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成果水平方面,包凯同学论文《中美语言学博士论文英语摘要中词块的对比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美大学博士生学术写作中使用词块产生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进行了探讨,选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已基本完成写作,掌握材料详实,获得了可靠的数据基础。论文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表明作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能够用科学方法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

改进意见方面,应对论文创新性有更清晰描述,应对格式和局部框架进行进一步改进,应对数据分析再进一步深化,应对论文题目进行再考虑和完善。

 

 

《朝野与功德:〈鲁峻碑〉所见儒者言、行与两汉时代》

姓名:屈涛 学号:2015311682 专业:中国史 导师:侯旭东

 

    内容简介:本文立足学术史,从两汉历史顺流而观,跳出儒家本位,从朝野不同人际关系各自视角出发,从他们互动中揭示汉末儒者的群体活动、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则借助对竖立在当时山阳郡金乡县鲁峻墓前的《鲁峻碑》的分析,跳出东汉史叙述中围绕史传中清流士人展开的窠臼,从一个不入传的儒者-官员生平、死后碑文中对他的描述入手,围绕功德,尤其是儒宗、作谥以及门生故吏等出钱助祭等,追述这些表达与实践的来源,分析鲁峻这样的东汉中后期的儒者-官员如何追慕前代榜样(来自朝廷或圣贤)来获得死后的称颂与安顿,强调了朝野文化上的共享,进而对前人提出的士人自觉等说法形成对话,对汉魏变革或革命等论断提出新的认识。

本文主体部分已完成,这些部分论证比较充分,比较充分吸引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细致,立足东汉碑刻全面梳理,小切口大观照,小中见大,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证,已达到博士论文的要求。

目前看,还有绪论与结论部分尚未完成,已完成的4章在论述上还需打磨完善,个别段落表述还应调整。关于共享文化的想法,在论证上还体现的不够充分,现在的读后印象更多的是儒者对朝廷的模仿。论文的标题不太能体现论文核心,绪论中关于汉碑的综述可压缩。一些用词或表述,如攀附,亦需再斟酌,合力、能动性等提法,亦应具体化,而不能流于标签式的使用。

 

《真诚与肯定——音乐的伦理性探究》

姓名:郑琬馨 学号:2015370013 专业:哲学 导师:万俊人

 

论文从哲学的视角对音乐的伦理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论文对“真诚”、“对生命的肯定”等关键概念或观点的澄清上尚待进一步明晰。

 

《北朝山水诗文研究》

姓名:赖慧融 学号:2015370015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孙明君

以北朝山水诗文为研究底本,依序从北朝山水诗文发展概况、北朝政治群体的山水写作意图、北朝南北文士的山水创作现象、山水题材于南北朝宗教诗文的功能、北朝的山水空间与文学地图等主题,分析北朝山水诗文的特色,不同于南朝山水文学之处,及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研究概况简述于下:首先,从乐府民歌至北周为止,梳理北朝山水诗文发展概况,为全文研究基础。其次,由于北朝不如南朝人才济济,但凡能文者几乎为官,且由南朝入北者往往授予相应职官,于是写作群体的职官等第对政权认同、个人心态、活动范围等皆有影响,间接促成特殊的群体山水诗文写作倾向。再次,分析在北朝的南北文士写作动机,以及赴北朝的南朝文士在南北两朝时的书写取向,以此分析南北朝政权和地理空间对文士写作的影响,同时反映南北两地的山水文化差异。从次,除了传统诗文外,南北朝宗教文类皆有不少提及山水的内容,并且宗教信仰者相对于文士更多接触山林的机会,故以释道类思想和诗文为进路,考究南北朝宗教的山水文化。最后,梳理《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的山水空间和文学地图意义,分析北朝山水文化在地理作品的呈现面向。

    选题具有学术价值,论述细致,角度多样。章节琐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加强。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不够。

 

《福建省长汀县方言地理学研究》

姓名:张学年 学号:2015370016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张美兰

论文根据作者用287个词项对长汀县298个地点所做调查获得的语料,用方言地理学方法对长江方言内部的语音、词汇差异进行研究,选题有意义。预答辩论文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创新性,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张学年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并建议:

1)对章节稍作调整,注意综合地图(尤其是同言线图)的绘制及长汀方言分片的讨论;

2)一些重要的概念要加强界定,提出的观点论证要加强;

3)注意行文规范;

 

 

《试论杜甫对日本汉诗的影响 —— 以历代代表诗人为中心》

姓名:广田隆子 学号:2015380038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谢思炜

于杜甫日本汉诗的影响,本文平安至江户时代的九位重要人为代表行考察。集、学论著、日等文献中,被认为受到杜影响的作方面和思想方面调查关于平安调查结果表明,菅原道真在诗艺方面和思想方面都受到杜甫的影响。五山五位禅僧--虎关师炼、雪村友梅、等的调查表明,在当的禅林中受到重他后来在禅林甚至被称为“诗中佛”。五山禅僧的诗歌在诗艺和思想两方面,受到杜甫的影响很大。另外,虎关师炼著述的《济北诗话》是第一次对杜甫诗歌进行研究的诗话,在日本汉诗史上最值得注目的。只是诗歌和诗话一般不为日本人所了解。由于代的迁和在禅林离世俗的地方作,加上些作品在佛运失等原因,使得他诗歌等难以被一般人看到。户时代从人和作品的数量之多以及诗论的出等因素来看,对汉诗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展,并出了好的作品。一般认为,学史上最繁荣的代,在诗艺方面杜诗有一定影响。但很难说这些诗对杜甫思想有所继承。笔者推测这个时代出现专业诗人,它也是加速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因此可以说杜诗的学习是倾向于诗艺方面的。三个代的背景各不相同,可能是禅僧生活在南北朝代的乱世中,受到杜甫与安史之乱有关的诗歌创作的影响而写成的。

江户时代虽然达到汉诗的顶峰,却很少能见到继承杜甫精神的诗。在日本汉诗中,这类诗很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日本对诗的要求与中国不同。如此看来,菅原道真和五山禅僧们继承了杜甫的精神进行诗歌创作,这是不可忽视而又难能可贵的现实。

 

《以家为喻:朋霍费尔非宗教神学思想研究》

姓名:任作栋 学号:2016311626 专业:哲学 导师:田薇

    任作栋以“家”为线索,就《朋霍费尔非宗教神学思想研究》主题展开报告。报告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简要阐述了各章节内容,讲明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指出和论证了可以以“家”来统领朋霍费尔的整个神学思想。各位专家提出问题,报告人认真听取并表示感谢。

    报告无政治立场问题,基本符合学术规范,视角独特。专家建议对题目进行调试,从神学和哲学角度对“回家”隐喻的内涵进一步阐发,并增补部分相关参考文献。

 

《鲍德里亚晚期媒介批判理论研究》

姓名:刘文嘉 学号:2016311627 专业:哲学 导师:邹广文

该论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鲍德里亚晚期媒介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拟像”“拟真”“超真实”等关键概念的辨析,通过对鲍德里亚晚期多样性文本的解读,勾勒了其媒介批判的路径和展开方式,并指出了其媒介批判的最终旨归:挽救主体性哲学、唤回革命的可能性。

论文通过“主体性如何建构、革命实践如何可能”这一问题,连接鲍德里亚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凸显出鲍德里亚晚期媒介批判理论的激进性维度,认为,鲍德里亚晚期仍保留着资本论中将资本逻辑推演到极致以期出现悖论的批判逻辑,只不过在失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后,这种推演变成了一种致死的思辨和末日预言。论文问题意识较强,内容构架较为合理,试图使鲍德里亚晚期媒介批判理论复归马克思主义逻辑,国内研究很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研究在实践上也有相当价值。

    答辩组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改进完善:

1、改写绪论和第一章,开门见山进行对鲍德里亚晚期媒介理论旨归的概述,从“主体性问题”角度集中梳理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

2、充实结论,通过对鲍德里亚晚期媒介理论的评判,建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

3、适当扩写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回应。

 

《形象与词语——W.J.T.米切尔的图像理论研究》

姓名:欧悟晨 学号:2016311628 专业:哲学 导师:肖鹰

    欧悟晨的论文梳理了米切尔图像理论中的“词语-形象”之张力关系,探讨他如何基于这组关系提出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新概念和新视角,并反思这些概念和视角的可靠性。该文符合学术规范,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该文澄清了米切尔的相关概念,但尚需要精炼逻辑结构,注重哲学研究的一般性,深化第六章的讨论分析,补充论述米切尔对中国学者的影响等问题。

 

《师道与治道》

姓名:王亚中 学号:2016311631 专业:哲学 导师:唐文明

论文在唐宋师道重建的历史脉络下讨论师道与治道及其互动。即师道而言,论文梳理了韩愈至胡安定至理学家的发展线索。主要聚焦于思想家们对颜子的理解,尤其凸显程伊川《颜子所好何学论》、朱子《论语集注》对“克己复礼”章“为学定本”的定位;即治道而言,论文梳理了韩愈、周敦颐、程伊川、朱子的线索,认为治道与师道之关系,一方面师道为改善治道之基础;另一方面师道又有独立性,在程朱表现为书院传道。

评委认为,论文题目与具体写作中可以凸显师道,以师道为核心,而不必师道与治道并列;部分行文格式尚需统一;韩愈部分的材料选择可以进一步说明。

 

《动态地理解句子的意义——显性和隐性两条径路》

姓名:陈钰 学号:2016311632 专业:哲学 导师:刘奋荣

    论文对动态意义理论进行了区分,回答如何动态地理解具体的意义(采用隐性和显性两条路径),以语义学进行考察。对两条路径进行比较和相互翻译,研究了动态意义理论的框架。选题重要,内容有创新性,主体部分已完成,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建议注重专业术语的介绍的细节;章节内容分布要体现出文章论证的核心;对静态和动态的定义和应用要加以讨论。

 

 

《论<纯粹理性批判>辩证篇中的理念问题》

姓名:俸军 学号:2016311633 专业:哲学 导师:黄裕生

该论文研究的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念问题。作者探讨了什么是理念、如何推出理念以及理念的调节性功能的问题。论文非常规范,作者把康德的思想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出来。问题非常清楚结构合理。论文干净利落。论文脉络非常有条理。

    改进意见:论文的创新点不够清楚。物自体是感觉的来源这种观点需要考虑。在理念问题上,康德与柏拉图的区别是什么,这需要澄清。需要关注自由问题。论文的对手是什么不明确。要注意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论文的结构也需要再调整。

 

《宋代道学的工夫实践与理论——从二程到前期朱子》

姓名:张洪义 学号:2016311634 专业:哲学 导师:陈来

论文探讨了二程前期至朱子之间的道学功夫实践与理论问题。这一时段几乎汇集了之后理学思想的所有争论问题,而“工夫”又是理学的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本文将这一时期涉及的思想家视为整个大的生命体内部的有机环节。因而不采用学派划分的思路,而把明道与伊川看成开端,程门第一代弟子与湖湘学者、李延平为中中继,朱子为终结。在理解工夫问题时,本文注重两条进路,一是伊川朱子代表的强调规范性的“理”的意义;二是明道、延平代表的注重生命境遇和内心的义理涌现。

    评委认为,标题写法应统一;目前关于功夫论研究的现状尚可补充;“道学”的提法,是指广义的理学(包括心学),还是沿用《宋史·道学传》的用法,可以考虑;“终结”的提法要斟酌,容易引起歧义,可以使用“总结”等;李延平的安排可以调整,不宜与龟山分开而与湖湘学派并列。

 

《梁陈之际入北文人与北朝政治、文化互动》

姓名:张任 学号:2016311635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孙明君

本文第一章为引言,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研究综述、论文结构。

第二章从地缘因素和战争性质角度分析侯景之乱、益荆沦陷、陈朝灭亡三个阶段导致的五次大规模南人北迁事件。

第三章讨论梁末入北文士对故国的记忆。梁末入北文士通过创作辞赋和修撰史书回忆故国,创造了入北文士撰著梁史的盛况。

第四章分析入北文士的社交概况。入北文士分居东、西两国,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交状态。部分北周南士组建了“文酒之会”社交圈,其社交具有“南-北”或曰“内-外”双重性,东魏北齐南士的交游更加开放包容,这种差异源于内部集体情感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同。北周皇族跟庾信的交往建立在“礼物-谢启”模式之上,皇族的赐赉跟北周新的文化环境有关。庾通过谢启展露他复杂的社交心态,客观上丰富了谢启文体的情感内涵与意义维度。

第五章研究入北文士的仕宦变迁及其与北朝政权的政治互动。南士入北初期遭遇了政治地位的整体低落,随着入北文士与北朝政权相互接受与认同,入北文士的政治地位逐渐回升,群体内部出现地位分层与立场分化。庾季才、袁充、许善心和隋文帝之间利用造作符瑞的机会,互相达成政治目的,共同推动隋朝历史向前演进。第六章从庾信、王褒的辞赋和碑志创作切入,探讨入北文士如何在与北朝的互动中利用文学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庾信通过创作辞赋时改换艺术技巧、调整叙述角度、间接影响他人创作来呈现自我、重塑家族和个人形象,这基于庾信对北周不重门阀、崇尚武勇的社会风气的把握。北周本土碑志创作落后于北齐,王褒、庾信弥补了该国没有著名文士撰写碑志的缺憾。王褒、庾信在创作中构建一套叙述北周历史的话语,并表明自新的政治立场。从“中心-边缘”角度观察,入北文士从集贵族、官僚、文士于一体的复合身份变为身份单一的文士,经历了地理和政治两重空间的边缘化,因此流露出强烈的客寓感、疏离感和穷途感。但是他们凭借过人的文艺才学拉动其政治身份,在隋炀帝时期臻于顶峰状态。入北文士的生存过程呈现从中心滑向边己缘再重回中心的移动轨迹。

第七章总结提炼各章观点,收束全篇。

选题具有学术价值,研究较为细致。文学部分有待加强。可进入答辩程序。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中的回教书写与想象》

姓名:马海波 学号:2016311636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汪晖

(一)内容简介

1.新文化运动的多重性与中国穆斯林内文学书写;

2.抗战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回教书写(1931-1945);

3.1920-1940式代中国穆斯林在海外伊斯兰世界的游记书写。

(二)成果水平及创新性

1.选题具体有新性,角度新颖,完成度较高;

2.具有发现历史的洞见,令人感动,具有开拓性;

3.把很多原本架空的论述落到实处。

(三)改进意见

1.论文论述比软平滑,论述中对历史中的曲折、紧张的论述要加强;

2.论述尽量围绕文学书写,减少不必要的类比;

3.增加论述,减少叙述的篇幅;

4.“回教”与回民、回族之间概念要再进行辨析。

 

 

《视界与抉择:卢卡奇早期文艺思想研究(1906-1918)》

姓名:曹学聪 学号:2016311637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罗钢

论文是以卢卡奇早期文艺思想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的主要是从1906-1918年这段时间的文艺美学著作。探讨早期卢卡奇对“形式”概念的考察。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积极探求文化重建的目的和策略以及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前后对伦理问题的思考等问题,从而得告结论:一,认为卢卡奇前后期思想不是断裂,而是具有连续性;二,早期思想不应该丢弃或看将早期思想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多,而是应该视为一个思想的整体;三,无论是将早期卢卡奇视为一个思想整体;还是为卢卡奇的前后期有内在的连续性,其中原因都有赖于青年卢卡奇一以贯之地对总体性文化的追求。

论文总体较为扎实,明显是有过良好的学术训练,论文写作水平老练,结构上安排合理,逻辑清晰,在研究结论上有创新性。但在有些细节的处理上有待加强补充。比如格式的统一,参考文献的补充,因为论文的参考教献外文较多。所以对引文的翻译要注意核对,引言部分要突出跟前人研究不同的部分,将创新性更明显地体现出来,结语部分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有些提升,从而使论文整保上得到进一步升华。

《认知叙事学视角下的疯癫表征——以<飞跃疯人院>为例》

姓名:杨欣然 学号:2016311653 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导师:封宗信

本研究在认知叙事学框架下,对叙事小说中的疯癫表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名著《飞越疯人院》为主要样本,围绕聚焦化和思维的表征,探讨了凯西式疯癫的含义及其表征手法,进一步挖掘了该文学经典的价值所在。研究结果丰富了认知叙事学的聚焦化理论,在拓展认知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论文理论框架清晰,论述详实,英文表达流畅自然,符合学术规范;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均有较高创新性。但还可进一步改进该论文:首先,拓宽论文广度,将本研究放到60年代讨论疯癫的大背景下讨论;其次,增加选取《飞越疯人院》为研究样本的理据。综上,答辩委员会投票后同意该论文通过预答辩并送审。

 

《日本中世神本佛迹思想研究》

姓名:李健 学号:2016311655 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导师:隽雪艳

日本镰仓时代中后期,以佛为本地、以神为垂迹的神佛关系产生嬗变,佛教界和神道界都出现了主张神是本地、佛是垂迹的“神本佛迹说”。这与此前形成的“本地垂迹说”迥然不同,神佛位置出现逆转。李健的博士论文系统探讨了这一时期“神本佛迹说”产生流变的历史脉络。

神道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思想史、宗教史研究中,神道与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核心问题。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学术界对日本神道教思想研究的空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论文文献考证部分下了很大功夫,挖掘出了新资料,并做了细致地解读但是,论述过于关注细节。文章的逻辑主线需要进一步突出结合日本宗教史的发展脉络展开论述。在方法论方面,突出中国学者的主体性,深入挖掘日本学者研究不足角度。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客观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调整论文的结构,完善论文的内容和形式

论文整体无政治立场问题,符合学术规范,创新性显著,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和田解放前30年的民族关系》

姓名:赵春水 学号 2016311660 专业:中国史 导师:秦晖

    赵春山同学介绍了论文的结构、摘要、问题意识,各章的大致内容和创新点。马戎老师指出需要小题大做,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很多问题只有从更高的层次看待才能拨云见日,看得更加清楚。老师们还从学术规范、用语、选题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不少具体的修改意见。仲伟民老师则是从论文的结构、学术史的回顾、问题意识的形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论,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意见。张勇老师从学术用语、材料、论文 的结构、材料的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刘北成老师提出了史料运用的技巧问题。各位老师经过仔细讨论,一致认为赵春水同学的论文只要经过修改就一定能可提交并通过答辩。

    与会老师一致认为赵春水的最终学术报告成果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用了很多一手档案史料,下了很大功夫,其论文有很多创造性观点,具有创新意义,因此一致同意赵春水的最终学术报告可以进入到 修改和准备答辩的阶段。同时各位老师对赵春水的最终学术报告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认为还需要认真修改,再加进一些新材料,使论文的内容更加充盈,在叙述表达上需要仔细斟酌,要在论证过程上多下功夫,要对论文的结论创新部分反复锤炼。

 

《一君:战国秦汉人“名”的使用与统治》

姓名:祁萌 学号:2016311666 专业:中国史 导师:侯旭东教授

 

    内容简介:本文主要关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中人“名”的使用方式及其意义,归纳出使用人名的两个基本现象,即不言氏和称私名,也就是官文书中普遍不称呼氏/姓,而以“幼小卑贱”的私名称呼自己和他人,文书起首部分尤其如此。之所以采用此类称呼方式,即通过消解氏/姓所象征的多元君臣名分与私名相对性的尊卑意义,体现皇帝作为“一君”的单一君臣名分和绝对性的至尊地位。背后则是“名--位”的统治逻辑,甚至可以结合社会科学,提炼“差序服从-团结”等分析工具,与源自西方的“专制”等认识对话。

本文在战国秦汉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国家的背景下去认识不言氏与称私名现象,对国内外既有研究有充分而系统的掌握与分析,能跳出前人思考的西方逻辑,并借助古代中国自身的思考提炼新的解释。论文既有丰富的资料,也有立基其上的理论分析,目前已完成全文,有较大的创造性,达到博论的水平和要求。

论文题目还需再斟酌,论文篇幅较大,还可再做压缩,并调整结构,合并比较细碎的分节,个别章节的论述还需再考虑,结论部分亦需再提炼,缩略方式要根据学校要求再调整,摘要与关键词亦应再压缩或斟酌。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册书编联复原研究》

姓名:杨小亮 学号:2016311667 专业:中国史 导师:赵平安

本论文以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的册书复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梳理前人关于文书类册书复原的相关成果、理论,和对五一简首简、尾简、标题简等册书重要构成要素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五一简的特色,综合运用文书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成功复原出了11份较完整的册书。这些册书基本代表了五一简中册书的所有重要类型。同时,也能将问题研究融汇于册书复原的过程之中,对五一简册书的形态、复原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册书中的疑难字词、涉及的多种名物、制度等也进行了考证和辨析。

本论文选题精准,抓住了目前五一简研究的关键节点,兼顾基础性和前沿性。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关册书复原研究立论扎实,结论可信,既注重对宏观规律的把控,也注意对细节的考辨,故而能多发前人未详之处,在册书复原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多有贡献。本研究代表了目前五一简整理研究,尤其是册书复原研究的最高水平,对五一简后续的整理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论文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不足。摘要部分过于概括,可再丰富及细化。研究史回顾部分应该重点突出陈梦家在简牍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吴简研究方面应增加一些年轻学者如连先用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也应注意到一些非集中论述的观点,如邢义田等关于“写移书”中“写移”和“谨移”的区别的相关论述。在结论部分,可增加一些史学研究方面的内容,结合相关研究,对册书中反映的文书运行机制及基层社会管理制度予以适当的提炼和总结。另外,在行文中,个别地方还应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建议对论文的文字进行润色,对整体语言风格进行统一。

 

《历史与记忆之间:纳粹大屠杀历史书写中的记忆问题》

姓名:刘颖洁 学号:2016311668 专业:世界史 导师:彭刚

论文围绕1980年代开始兴起的记忆研究展开,以大屠杀史学中的记忆转向为主要的考察语境,分为“作为历史书写材料的个体记忆”、“作为历史书写范式的集体记忆”、“作为历史书写挑战的创伤记忆”三个部分展开。论文梳理了历史—记忆的关系,并选择有特殊性的问题,有较好的创造性和发展空间。

    论文已完成主体部分的内容写作,条理与结构较为清晰,具备了在进一步修改后申请博士学位的基础。

    建议:1. 在三篇内容之间建立更为连贯的线索,有更宏观的问题意识;2. 在论文的细节处理上更为细致;3. 对记忆问题在当前语境中的意义应有更多关照。

 

《苗族医学中身体模型的建构》

姓名:张金萍 学号 2016311674 专业:哲学 导师:刘兵

论文的题目为《苗族医学中身体模型的建构》。大纲如下:

1章 绪论:走进百家争鸣的苗医丛林

2章 苗族医学概述

3章 对三种苗医学理论之身体模型的认识与观察

4章 三种苗医学理论之身体模型的历史考察

5章 以三种苗医身体模型为核心的三种苗医学范式的特征及其共同体的互动

6章 案例考察:湘西苗医生成学理论之身体模型的生成历程

7章 对苗医身体模型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8章 结论

杨舰认为苗族身体观是一个需要细化描述的基本概念,需要通过异同对比体现其独特性;结论部分适合精简化,理论的分析必须细化。雷毅认为三种范式之间前后关系不很明确,形成三种范式的原因也有模糊的地方。李平认为三种身体模型的梳理不错,丰富的材料应通过整体的形式呈现,以自上而下地表达出范式间的差异;论文显示任一个范式都没有获得其合法性,因而三种范式是可通约的问题就需要展开解释,从而实现话语权之争的更清晰的表达。王蒲生指出论文的内容对于中医建制化的研究有裨益;指出论文研究的是国内的地方性知识,而理论应是开放式的,由此显得英文文献偏少;对一些行文问题提供了建议。

综合的评审意见是:在填补学术空白的基础上,论文中的概念仍有厘清的空间,论文可以改进以实现更好的表达。

 

《知觉经验是否是概念性的 —— 对麦克道威尔与德雷福斯争论的反思》

姓名:李珮 学号 2016311675 专业:哲学 导师:刘彤

论文的题目为《知觉经验是否是概念性的一-对麦克道威尔与德雷福斯争论的反思》。大纲如下:

1章 引言

2章 从所予的神话到心灵的神话

3章 麦克道威尔与德雷福斯之争

4章 产生争论的原因分析

5章 结论

王程韡认为论文的靶子没有立起来,科学实践哲学主题似乎没有体现在论文中。肖广岭认为论文做了分析工作,里面的阶段是清楚的,但缺少观点;理想的学术应用思想来做判断,对两个学者做出比较或评价,明确其中的立场、思想和主义;作为研究者应有自己的立场,应能对研究对象分别作出判断和评价,而不是只停留于分析;表述略显晦涩,哲学味道过于浓。胡志强认为两位哲学家属于两个传统,但同样重视论证,因此需要展示出他们的核心论证,把思想结构梳理得清晰完整。叙述二人论点的不同时有更好的论述策略,应有集中的、分方面的展示环节,以做到简洁清晰。王蒲生认为章节的引言过长,引言不应包含过多描述性的东西和论证,只需要介绍做了的工作,需要提炼;参考文献还不完整,有不准确的地方;行文用的代词太多,有指代不清的问题;摘要太平,需要提纲挈领的句子。王巍对创新点部分有点疑问。各位老师共同指出了文献综述不规范、主次不分的问题。

综合的评审意见是:在谨慎修改的基础上,同意论文送审。

 

《罗尔斯论基本自由及其优先性》

姓名:冯秀岐 学号:2017311949 专业:哲学 导师:万俊人

论文对罗尔斯关于基本自由的界定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选题重要,结构严谨,主体部分已完成。政治正确,将会学术规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论文在第三章的论述上需要再增加内容。第六章与前面几章的关联需要更明确交待。

 

《参与视角下的践行者:查尔斯•泰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姓名:杨桦 学号:2017311950 专业:哲学 导师:万俊人

论文对查尔斯•泰勒的哲学人类学进行了深入分析。选题重要,结构严谨,主体部分已完成,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论文在一些关键概念的翻译和理解上尚须进一步斟酌,结语部分的写作尚待重新调整、完善。

 

 

《苏轼〈和陶诗〉审美研究》

姓名:乔微微 学号:2017311951 专业:哲学 导师:肖鹰

    乔微微的论文以苏轼的和陶诗为研究对象,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探讨苏轼如何通过“和陶”来构建旷达自适的人生哲学;并在与陶渊明的比较下,探讨苏轼和陶诗中展现出的人格美与诗歌风格美。该文符合学术规范,选题较好,但还需要在苏轼与陶渊明的比较研究中突出论述苏轼的美学反思,强化文章的哲学性维度,深入思考苏轼人生哲学和美学观的独特性与深刻之处何在。

 

《论克里考特环境哲学中的“科学-伦理”问题》

姓名:余怀龙 学号:2017311952 专业:哲学 导师:陈浩

    内容简介:余怀龙的博士论文主要围绕着克里考特环境伦理学中的“科学-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在余怀龙看来,克里考特之所以提出“科学世界观”概念,就在于他想运用生态学、生物进化论、量子力学等自然科学资源为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理论中的共同体概念和情感主义价值论提供进一步的说明。不过,克里考特的这一“科学世界观”概念却受到了弗雷切特、麦金托什等诸多学者的批评与质疑。余怀龙试图用“科学—伦理”问题来总结这些学者对克里考特的批评与质疑,并尝试从“世界之统一性”的角度来回应这些学者对克里考特的批评,从而试图为克里考特的“科学世界观”概念作辩护。

改进意见:1.需要追踪生态学的最新理论进展;

2.缩小论域,建议将“科学—伦理”问题修改为“科学—环境伦理”问题;

3.除了对克里考特理论的论证外,还需要加强自己的论证工作;

4.需要删除论文第四章;

5.论文的目录和注释等还需要进一步修改。

 

 

《从<变法通议><新民说>——青年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

姓名:李天伶 学号:2017311953 专业:哲学 导师:唐文明

论文探讨了青年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讨论《变法通议》时期,指出此时梁启超的立场是以儒学传统为核心讲易旧与革新,主要议题是中西之学、学校科举、民智才力,思想受到严复与康有为的影响;其次讨论时务学堂时期,分析评价《读孟子界说》中的大同思想,《读春秋界说》中的今文经学立场以及通过三世说讲明的以民政为政治理想的思想;最后,讨论流亡日本与《新民说》时期,梁启超重视孟德斯鸠政体分类、三权分立、共和政体美德原则与思想。

评委认为,论文的主题、章节安排可以进一步清晰;《变法通议》主要是教育改革,至于如何分析其中的政治思想,要进一步分疏;第三部分梁启超到日本之后的思想可以补充,补充梁启超对孟德斯鸠以外的学者的关注内容。

 

《自我异化与历史》

姓名:魏博 学号:2017311956 专业:哲学 导师:韩立新

论文选取马克思的自我异化概念为核心,通过考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历史运动和发展的解释是否仍然可以容纳自我异化概念的内涵,并提出一种不同的理论解释路径。论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对比,重构自我异化概念模型来解释历史的形成过程,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有益补充。

论文内容无政治立场问题、符合学术规范。

论文选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领域具有相当程度的开创性。论文内容文献基础扎实,并对翻译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理论论证选取了自我异化的独特视角,问题意识鲜明。这一角度的选取本身就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和难度,但作者较好地完成了核心结构的架构,逻辑通畅,有理有据,论证过程具有启发性。其所提供的创造性解释方式能够对相关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性作用。

论文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问题。结构方面,建议标题进行适当修改以突出论文主题。论证方面,由于相关理论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建议通过适当缩减关涉问题量以明确论证核心。行文方面,建议以读者视角修改前后文段过渡句使表述逻辑联系更为紧密。

综上,该论文符合进行博士论文最终答辩要求,成果具有创新性和理论推进作用。

答辩组予以通过。

 

《生活与宗教性:海德格尔<宗教现象学导论>研究》

姓名:陈亮 学号:2017311957 专业:哲学 导师:朱东华

陈亮以《生活与宗教性:海德格尔<宗教现象学导论>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报告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阐述了各章节内容。各位专家提出问题,报告人认真听取并进行了一定回应。

报告无政治立场问题,符合学术规范,资料详实,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了解深入,论证有条理。专家建议进行一定的章节调整,并进一步从文本进入思想本身。

 

《知识与怀疑》

姓名:桂海斌 学号:2017311958 专业:哲学 导师:刘奋荣

 

论文考察了知识论里怀疑的角色,进行了历史考察并划分了两个层次的怀疑。(①基于可能性与知识相关;②基于证据与新年相关。)在前人基础上,从动态与静态两个角度,进行形式化研究,构建公式以考察怀疑与信念、证据的关系,也参考金岳霖《知识论》对怀疑进行经验的研究,选题重要,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建议增加篇幅,增加对《知识论》的介绍;文章线索较多,希望能够改善安排和组织;脚注可以更简略。

 

《关于交互性主体的新逻辑视角(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active Agents)》

姓名:李大柱 学号:2017311959 专业:哲学 导师:刘奋荣

论文以全英文进行写作,分为两个大部分,对不同主体的交互进行了全面刻画,以对动态依赖进行了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考察,应用了阈值模型。选题重要,内容已有不少经过发表,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观点有创新型,建议统一参考文献格式,注意字体和大小写等细节。

 

《论〈道德形而上学〉中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关系》

姓名:王大封 学号:2017311960 专业:哲学 导师:黄裕生

该论文探讨的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中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关系,论者从历史和体系维度,解答了法权与德性的关系问题,论文体系清楚,结构比较清晰。

改进意见:作者需精炼自己的观点,平行论观点还需推敲,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即康德思想的历史发展,思想史的梳理当纳入自己的问题与体系中去。参考文献的排序需调整。论文的导论和结语需再充实。

 

《身体对美学的挑战:米歇尔·塞尔的身体美学研究》

姓名:徐明 学号:2017311963 专业:哲学 导师:刘东

徐明的论文以身体为线索,对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继承的法国文艺复兴传统与法国科学认识论进行了探索,梳理了塞尔的身体概念对科学人类学的影响,支持和论证了塞尔的身体观。该文符合学术规范,系统性地介绍了塞尔“五感融合”的身体观念,具有一定的创新型,该文需要简化对问题史线索的梳理,对论文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在当代法国思想符号下塞尔独特的哲学贡献。

 

《当代法国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恶的形而上学基础》

姓名:邢冰 学号:2017311964 专业:哲学 导师:夏莹

论文以20世纪法国哲学对“恶”的关注为重点,以福柯对主体性的解构切入,尝试寻找法国哲学的一条新路径。论文对福柯及相关法国哲学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呈现以“恶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重建路径。恶的形而上学赋予“恶”以正面价值,从而超越既有的一元论权力、知识的界限,为主体和行动提供丰富的前提。

论文内容无政治立场问题,符合学术规范。

该论文的选题核心是“恶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梳理、论证和建构。在对福柯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梳理法国相关理论研究,并提出创新型解释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作者较好地完成了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建构,主题明确,材料丰富,逻辑清晰。其成果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补充和建设性作用。

答辩组针对论文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修改意见。结构方面,建议进一步从整体上明晰章节安排,在第34章和第56章之间建立紧密关联。论证方面,可以增加“善”与“恶”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文章中“恶”的概念特征。行文方面,建议突出概念的逻辑内涵,使思想史的脉络通过表述得以连贯。

综上,改论文符合进行博士论文最终答辩要求,成果具有创新型和理论推进作用。

答辩组予以通过。

 

《论〈道德形而上学〉中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关系》

姓名:王大封 学号:2017311960 专业:哲学 导师:黄裕生

该论文探讨的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中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关系,论者从历史和体系维度,解答了法权与德性的关系问题,论文体系清楚,结构比较清晰。

改进意见:作者需精炼自己的观点,平行论观点还需推敲,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即康德思想的历史发展,思想史的梳理当纳入自己的问题与体系中去。参考文献的排序需调整。论文的导论和结语需再充实。

 

《北朝经学与佛教》

姓名:陈超 学号:2017311965 专业:哲学 导师:圣凯

佛教与经学在生活领域发生了交涉,经学成为佛教必须回应的一个对象。当时人们审察佛教的视角主要是“文质”论,本文即从文、质、文质关系研究经学与佛学之关系。前三章讨论佛教对经学之“文”的接受,最终走向北朝“义章”与“经序”并重的传统,通过对北朝佛教之于“佛典称经”反思反抗,对“经本位”知识传统发掘,说明佛教的调适。第四章通过“孝”之于国、家意义,以及“出家”引发的秩序人伦危局,说明佛教对经学之“质”的冲击。五章、六章讨论佛教如何以经史传统,经学理论为依据,化解佛教在中夏传播的合法性质疑。

评委认为,“合法性”需进一步界定说明,“文质论”的用法亦应进一步说明,文中对该词的使用有时泛指教化,有时专指经学中的文质问题,应进一步分疏。佛教和传统经籍知识化整理部分容有待补充,如熊安生《礼记疏》部分,只提及而未展开说明。“合法性”一词可以是学术讨论,但作者指的是政教上的合理性,应注意界定避免歧义。同时可补充印度佛教内部对“孝”的看法。

 

《“本心”与“圣人之心”——理解朱子思想历程的一个视角》

姓名:祝浩涵 学号:2017311966 专业:哲学 导师:高海波

论文从“与本心之学的交涉”这一视角叙述了朱子思想发展的一个历程,重视朱子的批判工作、关于“学”的构想、圣人之心与学者之心的现实差异。主体内容:第二章分析朱子早年思想历程,包括朱子与禅学本心之学的交涉、与李延年“圣经中求义”“刻意经学”“只看文字”教法的吸收、隆兴年间与汪应辰论儒释邪正的问题意识;第二章概括了朱子乾道间与湖湘学者辩论的问题意识;第四章立足于朱陆之辩中的读书问题,聚焦于意见、议论、定本,分析朱子强调的经典对于求圣人之心的意义。最后一章聚焦于四书学,讨论圣人之心、圣人之文、与天地之理。

评委认为朱子早年与本心之学交涉,在其早年思想历程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可以进一步界定。“圣人可学而至”的前提,在第五章论述中要有体现;英文、日本世界的研究成果应进一步吸收,注意研究的世界性;文章对于学术空白有所补充,对这一点在叙述中应进一步凸显。

 

《“希腊主义”范畴下王尔德的艺术批评观研究》

姓名:陈于思 学号:2017311968 专业:哲学 导师:孙晶

陈于思的论文以“希腊主义”范畴为切入点,探讨王尔德是如何在艺术批评与文学创作中推崇希腊精神的,进而阐明这种希腊精神如何与现代精神相关联。该文符合学术规范,研究成果具有较高水平,在王尔德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该文需要进一步厘清贯穿全文的“希腊主义”概念,对18世纪末历史语境中的王尔德和尼采等人展开平行比较,并在王尔德如何看待希腊等重点问题上作出深化。

 

《皮尔士存在图研究》

姓名:施经 学号:2017311969 专业:哲学 导师:俞珺华

论文对皮尔士发明存在图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详尽分析,从思想和历史维度进行了展开与比较。选题重要,内容详实,主体部分基本完成,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论文参考文献应当介绍地更为详尽;对弗雷格的观点还需加以了解;在第一章建议点明自己的贡献与创新点。量化的表达方式要改进,以避免自然语言的歧义。

 

《陶渊明生平事迹与陶集文本辨析》

姓名:贺伟 学号:2017311973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孙明君

内容简介:论文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两大主题面向专门加以探讨,在梳理、借鉴、反思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陶渊明生平事迹、作品系年、诗文流传、陶集版本、陶集异文作出思考回应。具体包括:颜延之《陶征士诔》“年在中身”与陶渊明享年问题;《宋书·陶潜传》作者成书及其对陶渊明形象的塑造;《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还旧居》《饮酒二十首》《咏贫士七首》写作时间;陶渊明是否任刘裕镇军参军?是否寓居建康六载?陶诗“阮公”是谁?陶渊明诗文的早期流传状况(以《文选》《玉台新咏》《艺文类聚》、一首杜诗、三首元稹诗为切入点);现存宋元本陶集辨析(宋庠是否刊刻过陶集、苏轼手书过陶集吗、刘辰翁批校《陶渊明诗集》的主要内容、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成书时间、焦竑刻陶集的底本问题);《问来使》《五孝传》《集圣贤群辅录》、“种苗在东皋”为何、如何、何时进入陶集?又在何种情形下、因何目的、经何途径被移除陶集?陶集文本流动的背后,暗含怎样的文学观念、意识形态、政治诉求?陶集异文的类型、生成机制、位置错乱及其造成的阐释误区,学界通行的六种陶集整理本校勘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

问题意识明显,辨析成说,提出已见。修改之后进入答辨程序。

 

《地方文艺的“中间性进路”:1950-1960年代的山西文艺研究》

姓名:程帅 学号:2017311977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谢思炜

本文以1950-1960年代的山西文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这一时期的山西文艺放置在国家/中央一地方的纵向社会结构中去考察,把握这一时期文艺实践与国家政治、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处于国家/中央与地方群众之间的地方文艺所具有的“中间状态”,以及这种中间状态在革命运动的特殊语境下所可能发挥的作用。电此,来反思我们今天以方言、地域文化为标签对“地方”形成的以横向差异为标准的、均质化的理解方式。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对地方路经的研究范式有所关注,但成果上不够突出,因此,该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以山西文艺作为这一时期国家经验和地方实践的典型案例来考察,也较为恰切。论文观点新颖,文献扎实,论述严谨,表达流畅,完成度较高,具有创新性。

同时,到会专家也提出论文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稍作调整:一是根据论文目前的研究成果,对论文题目做更精确的修改,建议将论文题目修改为“地方文艺的中间性进路:1950-1960单代的山西文艺研究;二是第二章内容丰富富,二级标题下可以再设三级标题,调整表达节奏,突出重点,使眉目更加清晰;三是在绪论、结论强化地方概念与“中间性”的观点,突出整个话题,并重新思考山西文艺作者让企业“流动性”问题、“差序格局”概念,对中间性的矛盾发展过程有所把握与阐述。

 

《构架与肌质——唐代七律形式研究》

姓名:郝若辰 学号:2017311978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谢思炜

论文的结构框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唐代七律具体形式问题的讨论与以唐代诗人为纲的细读探 索,分别对应题中的"构架""肌质"。前者指对作品样本进行整体化处理,关注形式结构及诗法修辞问 题;后者通过对唐代七律大家作品在中西两种诗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细读,主要讨论语义结构问题。借助现 代语法体系、语言学理论与声律分析系统及西方文论等前人较少利用的方法,以求贯通形式诗法与艺术审美, 以求实现"水澄镜明,求睹兴象风神"的古今美学理想。

论文关注于形式要素如何作用于并塑造诗体,通常对旧规则的打破伴随着新规则的确定,诗体形式的正格与变格之间不断解更替代谢。具体如,声律、句法、节奏等各种形式要素之间的互动机制,如句眼字的声律规则涉及到三者的结合,假平行句式是句法和节奏共同作用的产物。关于"形式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论题, 我们进行了一些了个案研究,如鹤膝和旁组小韵就是表现在杜甫身上的一对相反因素,作为盛唐诗人中的集 大成者与安史乱后承前启后的重要作者,杜甫继承了规避鹤膝的传统但通过诗中的旁组小韵病犯以求新变。另一位晚唐大家李商隐则被作为如何冲破传统的重压成为新的先驱的研究个例。

同意提交答辩。

 

《近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

姓名:田永萍 学号:2017311987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导师:张赪

论文探讨近代汉语时期不同阶段汉语能性表达的特征,总结汉语能性表达的发展规律。论文指出,晚唐五代时期,汉语能性表达以能性助动词为主,能性述补结构处于萌芽时期.宋金元时期,两种能性表达形式共存,能性述补结构发展成熟,明清时期,两种表达形式各自进入调整阶段。汉语能性表达发展历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不同表达形式发展出差异性,并在方言中形成复杂的时空层级。

该论文基于已有的对能性助词和能性述补结构的分别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对语料梳理完整度高,工作扎实,文章首次对能性范畴表达的演变和发展进行考察,做出了准确而有新意的观察,对近代汉语时期两种能性表达形式的分工做了有新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研究价值。

 

建议:

1.  文献方面:补充关键性文献,对具体理论展开溯源,批判接受学界已有共识

2,定义方面:明确界定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并正文使用中一以贯之

3.语料方面:明清语料区分南北背景,结合方言讨论差异

4.表述和结构方面:提高表述的精确性,文献和例句标注统一,调整润色章节标题,避免章节安排之间的重复:调整章节安排一节,补充说明全文的创新点:丰富概述一章,使之统领全文

5.分析和讨论:助动词的能性表达功能产生的演变路径,如,定论需要更加审慎:可以补充未得到讨论的能性表达形式,如方言中的“VO C

6.文章理论深入:进一步将两种能性表达形式结合起来,补充讨论两种表达形式的共现情况。在描写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联、差异和特殊现象给出更多分析和解释:在句法功能之外,对两种能性表达形式的语义和语体差异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关注各个情态表达形式不同用法的句法语义特点和出现条件,在历时比较之外,对同时代的表达形式之间的关联可以给予更多关注

7.可以继续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助于提供论文的创新性:能性范畴表达演变有哪些规律性路径存在,和跨语言研究显示的语言演变规律有哪些关联?当两种能性表达均可使用时,什么因素决定了话语中具体使用的能性表达形式?汉语的能性范畴和普通语言学中的情态范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近代汉语能性范畴的表达和中古、现代汉语的差异是什么?

 

《科学与科普语篇关系的功能文体学研究:霍金论“黑洞”》

姓名:雷璇 学号:2017311994 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导师:封宗信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对比分析了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论“黑洞”的科学论文与科普著作在概念、人际和语篇层面的差异与关联。通过分析两类语篇的文体学关系,发现霍金在构建作者身份、照顾读者的视角上都有不同,科普语篇是参照科学语篇对人类经验的重新识解,也是创造新意义与新知识的过程。本研究肯定了科普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知名科学家在科普事业中的作用,对文体学和语篇分析等学科都有一定的贡献。

专家组一致认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在理论框架、语料分析和讨论等环节达到了博士论文最终成果要求,文字表达顺畅,引文符合学术规范。建议进一步改进:更明确地整合理论框架,突出文献综述与本研究的关联,进一步阐释语料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及贡献与研究问题呼应。预答辩委员会经过讨论一致同意该论文通过预答辩。

 

《论比较文学的世界主义——从戴克特到布鲁斯·罗宾斯》

姓名:侯洁 学号:2017311995 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导师:王宁

侯洁同学博士论文的选题聚焦于比较文学中“世界主义”的溯源,通过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线性梳理挖掘了影响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源头——世界主义思想,并透过跨学科的独特视角分析讨论了八位自身或其研究具有世界主义因素的比较文学研究学者,展现了“比较文学”与“世界主义”相互对照的关系。该论文针对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当今,在文化霸权主义国家极力构建的一体化世界这样的危机之时,以文学研究为切入点,致力于建构一个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特殊性与互补性共生的多元化世界、倡导一种与中华民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通的世界性精神。

该选题立意新颖,紧贴当前时代发展现况,不仅对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参照角度、为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且对于我国的比较文学如何与国际的比较文学进行更好地交流学习,以提高我们自己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进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实践的参考价值。

当然,该论文目前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和完善的细节。融合了各位老师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综合如下:第一,精炼英文题目,将原先的题目“Analysis on Cosmopolitanism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exte to Robbins”修改为“Cosmopolitanism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Joseph Texte to Bruce Robbins”,并对英文摘要进行一定浓缩,完善英文语言表达;第二,学术语言的严谨性问题:对论文中所提到的学科专业术语需要单独加注释,作以较为详细的阐释,以便读者能够更加流畅地阅读;第三,论文整体结构明确、思维清晰,但缺乏对各章节之间的过渡承接,需要在每一章节的开始与结束进行一些能够承前启后的段落补充,增强全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总的来说,该论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希望可以将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继续充实完善。

  

《出土简帛神话及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姓名:谭梅 学号:2017312003 专业:中国史 导师:廖名春

论文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为对出土简帛神话有关材料的整理与辑注,下编为对出土简帛神话的研究。研究主要从出土简帛神话的类型与文化内涵、流变与传播、神话人物与地名考释以及神话与历史关系考辨等多个角度展开。论文的成果水平与创新性均已符合相关要求。目前就论文提出的相关改进意见与建议如下:

1、上下编的位置结构可进行调整。

2、删除文中的一些通论性内容,突出论文研究重点。

3、关于神话的定义可补充更多相关材料,明确边界范围从而加强理论支持。

4、摘要篇幅控制在一页内,关键词指向意义要加强。

5、结论较长,要突出论文的主要研究贡献。

表格2-9对比关系不突出,需要重画。注释部分单引号要变宋体。

 

《“脱武”与“拥武”之间:唐中宗、睿宗朝政局研究》

姓名:孟献志 学号:2017312009 专业:中国史 导师:张国刚

唐廷的诸方势力便围绕着如何对待“武则天遗产”,重新确立李唐王朝的统治展开角逐。文章以此为主脉络,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讨论,从制度变化、人事安排、人际关系等角度切入中宗与睿宗朝的政局。

创造性:

1、研究视角上,采用如何对待“武则天遗产”视角观察中宗睿宗朝;2、研究方法上,按照历时性梳理中宗睿宗朝历史,从制度变化、人事安排、人际关系等角度切入,进而挖掘这一时期前人关注较少的新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赋予新的意义;3、研究内容上,全面梳理了中宗睿宗朝的历史事件,并考订了相关记载出入。

改进意见:

1、对“武则天遗产”概念梳理不清,需要在文章绪论部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阐释;2、综述部分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不紧密,需要从自己的论题出发,撰写文献综述部分;3、人物集团归类要考虑人物的背景情况。4、要将此时期的主干脉络拎出来,而非沉浸在具体的历史事件讨论。

 

《唐宋时期的军事变革——使衙系统对军队组织的改造》

姓名:张明 学号:2017312010 专业:中国史 导师:张国刚

本文立意在于对唐宋时期的军制变化做一个通贯性的考察。本文正文主要内容分五章,集中关注一个问题,即军队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核心线索是使衙系统对军制的重塑。

创造性:

本文注意到藩镇使衙系统对于唐宋军制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唐后期藩镇内部发生了幕府武职阶官化,构成了唐宋武官制度变化的中间环节。其次,本文详细考证了神策军吸收藩镇使衙体系后职级体系的改造,成为征伐与宿卫一体的禁军。最后,本文详细考证了藩镇军队转变为五代侍卫亲军的过程

改进意见:

1、研究综述与本文研究内容的相关度不足,需改写。

2、改进行文方式,加强对文中引用材料的分析。

3、对“使衙系统”等相关概念加强解释,慎用部分概念。

4、创新表述不突出,需要加强论述,充分展现本文的创新性。

5、考虑制度发展的复杂性,避免后见之明。

6、论文结论部分要提炼升华本文主题。

7、压缩论文题目的范围,中心放在唐五代。

 

《晚清邮政与近代中国》

姓名:王含梅 学号:2017312011 专业:中国史 导师:仲伟民

王含梅同学的博士论文《晚清邮政与近代中国》论述了晚清邮政是如何从传统驿站发展到近代邮政的,从邮驿这个独特的角度透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复杂历程。论文充分利用了已刊和未刊档案资料,从“邮”的功能性特征出发探讨邮政时-空关系的演变和邮政经济发展的特征,从的结构性特征出发探讨邮政内部组织人事制度的建设和外部政策环境、发展规划战略与国家-社会的互动,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论文除采取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之外,还尝试结合经济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例如利用 Arc.gis Coreldraw 等地理制图和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邮政时空特征的研究,因此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该论文从纵向上对比梳理了传统驿站与新式邮政的发展异同,从横向上对比了中国和英国邮政制度的互通与变化,从整体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呈现了晚清邮政新旧中西之间的发展特征,并以此理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艰难过程,在该领域的研究理论上也具有前瞻意义。

王含梅同学的论文结构安排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充实、论证比较严密、图表比较丰富,论文围绕晚清邮政发展的几个要素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对邮政制度的转变和运行实效做了详实的论述,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针对王含梅的博士论文遇到的问题,有如下的改进意见:一是文章语句的修改和打磨,力求准确、简练:一是文中图表、注释的修订增补和格式的调整修改;三是进一步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结语部分也还应继续充实。

 

《战国简帛资料与甲骨文字考释》

姓名:李聪 学号:2017312013 专业:中国史 导师:赵平安

本文对利用战国简帛资料考释甲骨文字这一古文字字考释“新潮流”的学术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其具体的考释方法与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文中也进行了具体实践,考释了有关甲骨文字。

本文的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材料的收集也十分充足,学术史的梳理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上作者也对相关理论问题予以了研究。此外,文中亦有具体的考释实践,作者利用新出战国简帛材料对相关甲骨文字进行了释读,其中大部分的释读意见应是可信的。本文将学术史梳理、考释方法论研究与具体的甲骨文考释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其较高的创新性。

文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还需继续改进,如对有关字词考释的学术史的梳理还应进一步归纳总结,对于类似“疑难字”这类术语的定义还有进一步明确。此外,本文在具体的方法论归纳、相关理论问题的阐发上还有所欠缺,应进一步加强,篇章结构也可随之进行调整。

 

 

《晋至唐礼议研究——以取证和推理为中心》

姓名:范云飞 学号:2017312015 专业:中国史 导师:顾涛

范云飞同学的研究对象为晋至唐针对礼制问题的议论。由于这一时期礼议活动频繁,材料丰富,因此范云飞同学认为在礼制史、经学史的视角下,礼议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他在汇报中将主要内容分为六章,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呈现了晋至唐礼议各方面的要素及其展开线索。

委员们在听取汇报后,认为关于礼议,礼制史领域目前尚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因此该研究的选题新颖,具备创新性,且很有意义。同时,该研究难度也比较大,而论文各专题的内容充实、考证精密,可见花了很多功夫。

针对不足之处,委员们认为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文章需要有主题贯穿,明确说明该研究对本领域重大问题所做出的根本回应或修正;同时,论文的主题不够突出,对创新性成果也缺乏说明;由于文中各个案例分属不同的礼仪类型,因此对案例的选取,应加强必要性和相关性说明;最后,建议回到研究的逻辑起点,阐明礼议现象的理论内核,并围绕研究核心重新组织学术史。

最终,答辩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同意范云飞同学最终学术报告通过。

 

《琉球王国的时间文化》

姓名:徐仕佳 学号:2017312020 专业:世界史 导师:刘晓峰

    论文《琉球王国的时间文化》分析了琉球王国时间文化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考察了琉球王国时间文化的特征及内在逻辑,并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思考琉球王国时间文化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结构合理,观点鲜明,语言通顺,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工作反映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水平,在方法、资料和见解等方面具备创造性,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建议在论文结论部分将琉球王国的特殊性放入更高层面的史学视野中进行理论分析,更为深入地阐释当代课题。

 

《熵的诞生:从热机效率到微观物理解释》

姓名:乔宇 学号:2017312024 专业:科学技术史 导师:王巍

论文题目为《熵的诞生:从热机效率到微观物理解释》。大纲如下:

1章 绪论

2 章 对热功转化效率的追寻:从实践到理论

3 章 协调卡诺与焦耳:热力学原理的建立

4 章 第二定律的数学化:熵的诞生

5 章 从气体动理论到统计物理:熵与概率

6 章 结语:从熵的诞生到补充科学

杨舰认为论文有教科书的味道,题目大而缺少新意,论文的表达方式置于洋洋教材之列没有独特之处:历史研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部分话语颇大,未形成与历史学者的对话。刘兵认为论文作为物理学史、科学史论文要避免教科书式写法,其根底仍然是历史研究的文本,要找到过往历史解释的真正问题,或对不明的问题考证出新的结论,由此释出的原创性才能使论文与教科书区分开来;做的须是研究工作,问题一定要明确:科学哲学背景需要适当考察,其与热力学史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结论中补充科学的引入有些不伦不类,游离于全篇的主题,即使丰富了补充科学的概念,也并不有益于本论文的论述。王程韡认为论文确实缺乏科学哲学标准以支持叙事,大量的结论突兀而少论证,行文质木然而缺少引入环节与叙述技巧:补充科学部分还是适合隐去,论述不利于评委的思路;文献综述是人名加观点的罗列式写法,应当优化。段伟文认为历史研究应带有目的性,针对特定问题来讨论,针对问题的解释与再解释方为真正有原创性的观点。

综合的评审意见是:以史学标准来要求,论文有尚待完善的地方,需要叙事上的修改和观点上的突出以使其彰显于一般化的热力学史描述。

 

《重组现实:城市游戏女玩家的日常生活策略》

姓名:陈晓旭 学号:2017312029 专业:哲学 导师:王程韡

论文题目为《重组现实:城市游戏女玩家的日常生活策略》。大纲如下:

1章 引言

2 章 与自我和解:重构虚拟和现实的边界

3章 与家人和解:探索新时代的道德自我

4章 与社会和解:留下永不消逝的声音

5 章 讨论

6 章 结论

    老师1认为叙述文本缺少对分类方式的解释:论文按社会学的标准是无问题的,为实现与科技哲学专业的切近,可以补充 STS 的、科学与社会的角度,若不涉及技术的社会影响则创新点的理论色彩并不鲜明。老师2指出汇报的引入部分与内容的展开有南辕北辙的嫌疑:当地政府有利益驱动来支持网瘾戒除产业的结论有值得怀疑的地方;结论部分略有点少,应适当展开:部分语句的表述尺度容易引起误解,还需要拿捏。老师3认为论文按人类学的标准做得不错,但作为哲学,导论或每章开头需要更凝练的对模式的描述,以方便哲学背景的评审人接受:介绍了一些可以补充的参考和研究方向;游戏行为不一定与牟利相关,游戏玩家的单纯性应纳入考虑,人类学的研究方式本身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老师4认为论文的写作清楚,但担心论文的哲学专业送审;论文的导言是叙述故事的写法,但至少应涉及自己研究与相关研究的关系;指出审稿老师的心态是受制于第一印象的。

    综合的评审意见是:论文选题新颖、内容丰富,应参照送审方向做有针对性的调整。

   

《德勒兹哲学的资本批判》

姓名:张嘉荣 学号:2017370014 专业:哲学 导师:夏莹

本论文试图阐述德勒兹的问题式和马克思的资本分析的一致性。马克思认 为资本主义总是为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设置一种问题框架,迫使一切的劳动附属于资本增殖的逻辑,通过遵循它的规则来生产剩余价值。德勒兹则认为,资本主义在各种生产模式形态的变换并不以理智的范畴来规划;相反,作为单义性存在的资本是以非意识的、唯物的、多样和繁复的微细差异来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的。通过劳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自身的增殖,因此,只要资本不对生产关系进行微观系统中的再生产,就不可能要求劳动依循生产剩余价值的逻辑。德勒兹和马克思的问题式,都是摧毁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为劳动

所设下的前提。同时,他们都认为传统辩证法忽略了微观系统和自在差异的方法论,但德勒兹进一步将微分方法运用到了对资本的批判之上。
   
论文无政治立场问题,符合学术规范,对德勒兹的资本批判理论的梳理和阐述具有一定创新性。
   
待改进的方面有:
   
第一,西式表达太多,句子过于复杂,用词不够准确。
   
第二,部分章节的标题存在歧义。

 

《资本批判视阈下的共享问题及其未来趋势研究》

姓名:黄竞欧 学号 :2018312070 专业:哲学 导师:夏莹

   论文以当今社会的共享经济问题为现实切入点,展开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的资本逻辑探讨、批判。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左翼的理论和产销者等新概念的出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尝试提出共享式共同体的未来指向。

    论文内容无政治立场问题,符合学术规范。

    该选题关切到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为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扎实的理论支撑。论文核心论证的展开伴随着对共享经济带来的新现实情况的分析,赋予理论研究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社会现实关切。这一角度的选择具有创新性,作者较好地完成了核心论证目标,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论证过程充分翔实。其所提供的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方法弥足珍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结构方面,建议选取理论线索或历史线索之一为结构架设,对文章结构标题进行明晰化。论证方面,可适当增加对共享经济的正面论证。论文方面,建议在导言部分首先叙述问题意识以及问题背景,无需在导言部分进行细节展开。

    综上,该论文符合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要求,成果具有创新性和理论推进作用。

    答辩组予以通过。

 

《正义与和谐:城市色彩的伦理考量》

姓名:李妍 学号:2018312075 专业:哲学 导师:万俊人

    论文就城市色彩的伦理考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政治正确,符合学术规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论文在章节划分(特别是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案例讨论部分,尚须改进、完善。

 

《亚里士多德的感觉理论研究》

姓名:赵奇 学号:2018312089 专业:哲学 导师:宋继杰

   该论文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感觉理论。论文写得非常详实,充分把握了一手与二手的材料。论文的写作非常精细。材料很丰富。

    改进意见:1章的结构需要做出调整。从内容上看,将感觉理论与灵魂理论结合在一起是有问题的。建议不要停留在文本上,而是要探索出其哲学理论。把结语写得更充实一些。主题有点多,章节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核心问题不清晰。章节内容还不够协调。研究必须建立在一手文献的基础之上,对原文必须非常熟悉。导论过长。过于依赖二手文献。

 

《清代华北乡村土地产权演变研究》

姓名:王正华 学号:2018312139 专业:中国史 导师:仲伟民

    王正华同学的博士论文《清代华北乡村土地产权演变研究》充分利用正史、方志、档案等史料,并结合新近发现的契约文书,从官田、民田两个角度讨论了有清一代华北地区乡村的土地交易及背后的土地产权变迁过程。就官田而言,包括清廷在直隶地区新设旗地、在山东地区对明遗藩田进行更名化以及裁并卫所军屯等内容,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基于王朝合法性的重新确立,因而也深深受到国家力量的强力干预。这一干预过程主要体现在形塑新的土地关系、将这些田土纳入清朝的贡赋体制尤其是赋役体系之中等。同时,国家力量的介入也促使地方社会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就民田内容而言,论文充分利用山西19个村落的契约文书,归户视角出发,主要讨论了自然禀赋、户籍、里甲、亲族、地邻、村落、土地交易的第三方等身份标识与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土地交易的约束作用,这些约束既是限制,亦是保障;归物视角出发,将土地交易分为分家、继嗣、上手交易等前端,加典转典、由典而卖等中端,找价回赎、税契及粮差承担等后端以及由各种交易形式勾连而成的虚拟交易链条四个方面,提出从的视角理解土地交易的具体过程。最后,作者总结了清代华北乡村土地交易的典型性特征,提出嵌入型土地市场过程性土地交易的概念,并与前近代英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反思传统中国土地产权的形态。

    王正华同学的这一论文选题有学术价值,充分利用新史料,框架合理,内容比较详实,论证比较合理,结论可靠。在前人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权利的多重分割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嵌入型土地市场过程性土地交易新概念,史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清代土地问题、华北区域史等问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目前仍有以下问题需要继续修改:1,需要在绪言部分进一步交代主体四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2,文章中存在论述繁冗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精简修改;3,需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论文的格式、注释、参考文献等内容。

 

《重塑国民:美国占领时期对琉球的教育改革和文化构建》

姓名:孙家坤 学号:2018312152 专业:世界史 导师:王奇

  本文选题新颖,结构框架清晰,创新性强,填补了学界在该问题上一定的空白,从美国对琉球的占领政策出发,研究美国在二战后对琉球的教育改革和文化构建,分析美国对琉球人的族群认同和历史记忆的建构,以及探究美国占领对当代琉球族群认同意识的影响。

总体而言,战后美国的对琉政策研究相对处于薄弱状态,该选题既富有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在现实的东亚国际关系考察中富有参考意义;本文注意发掘冲绳地区的日英两种文字的档案史料,为全文研究提供了依据;全文三大段结构合理,叙事线索大体清楚,较明确地表达了选题的思想内容。即本文选题具有研究意义,所发掘相关史料已有扎实基础,为进一步完善研究创造了条件,同时全文的论证、相关史实描述诸方面还有一些地方待商榷和调整,参考意见如下:

    1.学界已有多部学术论文研究战中与战后美国对日与对琉球政策,且已经提出有“脱日本化”、“琉球化”等概述美国对琉政策的论述。著者可以在现行研究梳理中作出比较、突出本文研究的新贡献何在。

    2. 本文缺少必要的美军对日本本土与对琉球政策的综合性、整体性分析,包括其制定事件、实施进程等要素。

    3.全文可以进一步强化美国对于日本本土的“去军国主义”改造,与在琉球的“去日本化”政治目标的联系与区别。内容上,可以进一步充实旧金山和约前后美国的琉球政策状况,进一步充实美国在琉球的政治与社会举措。

 

《何为阈限:基于南方某癌症互助组织的研究》

姓名:李菲菲 学号:2018312156 专业:哲学 导师:王程韡

论文的题目为《何为阈限:基于南方某癌症互助组织的研究》。大纲如下:

1章 导论

2章 中国癌症病人的体验

3章 修补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4章 成为互助组织里的正常人

5章 互助组织中的阈限

6章 结语:阈限的限度

老师1指出有关阈限的讨论是科学哲学不喜欢的讨论,阈限本身是说不清的概念。既然使用了这一概念就有说清楚的义务;哲学层面不要硬靠,容易出现文献的错误引用等硬伤;为了靠近哲学同行,可以考虑在第一章撰写一个经典人物的文献综述以靠近STS领域;结论和创新点不够理想,特殊性需要提炼出来。老师2认为研究工作扎实,但概念和内容之间存在空间;气功的任何结论都是难以判定的、难以证明其有效性。王巍补充社会功能(精神功能)和疗效应该明确分开。老师3认为论文文字漂亮,标题提炼得工整用心,但不够清晰;应调整哲学与田野部分的平衡,以及大小标题的平衡;以故事开始的写法是不是最好的,有义务清晰地、向读者最高效率地传达论文要表达的信息。老师4认为结合STS是重要的;论文的工作很多,但没有清楚地展示自己的贡献;一定避免与哲学太简单的联结;对阈限概念的分析应更清楚、有针对性,体现出对该概念的更新。老师2补充“对抗阈限”是一个与主题更贴近的路线。老师5认为往STS方向靠近是困难的,提出了几个备选的资源。

综合的评审意见是:论文有优化提升的空间,同意送审。